「社論」“僅退款”何以成頭部電商標配
發布者: 超級管理員 發布時間: 2023-12-29 已訪問: 303 次
網購規則又迎來標志性變革。近日,淘寶、京東相繼公示了最新的平臺爭議處理規則和售后服務管理規則。其中均明確,在一定條件下,消費者可向商家發起退款不退貨,即“僅退款”的申請。
這意味著,由拼多多率先推出的“僅退款”規則,至此已成為中國三大頭部電商平臺的共同選擇。相關消息很快登上熱搜第一。
輿論的高關注度,是因為這件事與每一名消費者的權益息息相關。從理論上說,今后消費者如果在平臺買到“嚴重劣質、貨不對板”的商品,或遭遇賣家在未經買家允許的情況下,延遲發貨、強制發貨等情形,平臺都將支持消費者退貨退款或僅退款。可以說,這是繼“7天無理由退貨”后,網購規則在對消費者權益的傾斜上,往前推進的一大步。
現實中,消費者買到劣質產品,或遭遇商家服務不到位,選擇退貨退款往往需要花費精力、墊付快遞費,這增加了消費者的維權成本,也助長了一些商家的僥幸心理。賦予消費者一定條件下的“僅退款”權利,意味著消費者無需再擔心網購后退貨的麻煩,也有利于倒逼商家提升產品質量和服務意識。
因此,這一新規表面上看是平臺之間在競爭機制下被動作出的規則優化,但對于消費者權益保護和網購消費環境的改善而言,也是一種必然選擇。
一部中國電商發展史,在某種程度上說,也是一部消費者權益保護的進化史。從賣家包郵,到寫入法律的消費者可“7天無理由退貨”,再到“僅退款”有望成為電商標配,可謂對消費者權益保障的一次次壓實補強。這種以消費者為本的規則優化,也是中國電商快速發展、網購普及率迅速提高的一個重要原因。
也有人擔心,此舉對消費者的“寵愛”是否過度了,乃至是否會傷及商家的合法利益,放大一些人“薅羊毛”的空間?對此,不必過于擔心。
應該看到,“僅退款”并不是如“7天無理由退貨”那樣屬于“無條件”的規則,而是帶有明確的限制條件的,要符合相關情形方能達成。比如,差評或者違規情況過多的商家,遭遇投訴后被平臺直接判定退貨退款或僅退款的幾率更大。此外,平臺也為商家提供了快捷申訴通道,30天以內的訂單,商家都可以提起申訴。
更重要的一點是,“僅退款”的操作,本身也合乎相關法律的精神。如《消費者權益保護法》明確了知假售假“退一賠三”的規則,但這一規則要落到實處,非常考驗消費者的維權能力。而支持消費者在一定條件下可“僅退款”,相當于提供了一種折中方案,在有效降低消費者維權門檻的同時,也提高了商家的侵權成本。
當然,作為一項新規,在執行中如何平衡好消費者與商家的利益,既讓商家不敢怠慢消費者,也要避免出現誤傷商家合法權益的空子,這更加考驗平臺在審核機制、大數據認定、用戶信用體系建設等方面的綜合能力。平臺、商家和用戶,可能都需要有一個適應期。